在智能电网加速升级的当下,电力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与精准诊断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作为专注于智能电网深化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凯铭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多年技术积淀,推出四款故障定位核心产品,覆盖输电、配电、电缆及非接触式监测等多个场景,以高精度、高可靠性为电力系统装上“智慧眼睛”,推动运维模式从 “被动抢修” 向“主动预防” 转型。 输电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长线路故障的 “精准导航”针对35KV以上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监测需求,凯铭诺研发的输电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以 “高精度” 为核心标签,成为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可靠守护者。 该装置具备三大核心功能:高精度故障定位可实现故障点的精准锁定,故障类型识别能快速区分短路、接地等不同故障性质,工频录波分析则为后续故障溯源提供详尽数据支撑。在配置上,遵循“长短适配”原则 ——30公里及以下的短线路,两端各安装一套监测终端;30公里以上的长线路,每20~30公里增设一套,确保监测无死角。 技术参数上,其工频电流测量范围覆盖0~15KA,精度达1%,行波电流测量精度同样保持1%的高标准;依托BDS对时技术,时间精度控制在20ns以内,为故障定位提供坚实的时间基准。性能表现尤为亮眼:故障定位平均误差小于±100米,故障跳闸告警时间不足5分钟,故障诊断告警时间不超过15分钟,大幅缩短故障排查周期。 目前,该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区的高压输电网络,在新能源并网线路、铁路专用输电线路等场景中表现突出,设备平均每周在线率超99%,为远距离电力输送筑牢“安全屏障”。 架空配网故障定位装置:配网末梢的 “故障捕手”城市及农村配电网线路复杂、分支众多,故障定位难度大,架空配网故障定位装置应运而生,专为解决配网末梢故障监测难题设计。 “百米级” 精准测距是其核心优势,配合多节点协同定位技术,可将故障点锁定在百米范围内,让基层运维人员无需大范围巡检。在配置策略上,主线首末端为基础安装点,根据主线长度每3-8公里按需增加终端;对于大于5km的长支线,首末端各配置一套,大于3km的支线则在首端部署,实现配网全链条覆盖。 技术上,装置采用北斗/ GPS 双授时系统,授时精度达20ns,从时间维度保障定位准确性;供电方式创新采用双CT取电+太阳能+大电容与备用电池混合供电,确保在复杂天气下仍能稳定运行。通信方面,依托4G/VPN电力专网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支持终端参数远程配置与升级,大幅降低现场维护成本。 此外,装置还具备实时负荷监测功能,可同步采集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为配网负荷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已在多地农网改造、城市配网升级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布非接触式故障定位监测装置:带电监测的 “安全先锋”针对传统接触式监测需停电安装的痛点,分布非接触式故障定位监测装置以 “非接触” 技术突破,成为带电作业场景的理想选择。 该装置主打“双端协同定位” 与“局部超早期预警”,通过波形智能诊断技术,可在故障萌芽阶段发出预警,将事故扼杀在摇篮中。配置上遵循灵活部署原则:电源侧设置监测点,线路上相邻监测点距离控制在5-30公里,每组3台信号检测终端分别安装在三相导线上,实现全相位监测。 其核心技术参数彰显专业实力:行波电压传感器频响范围覆盖25Hz-2MHz,采样率达1MHz,可连续记录不少于1000us的行波数据;工频电压测量线性度范围为10V-10000V,误差控制在±10%±10V内,确保数据精准可靠。功能上,除高精度故障定位(误差100米内,区间定位可靠性超99%)外,还能辨识雷击与非雷击故障,准确率超98%,同时支持线路负荷电流定时回传与召测。 该装置特别适用于无法停电的重要线路监测,目前已在高铁牵引供电线路、城市核心区配网等场景成功应用,为带电作业安全与线路稳定运行提供双重保障。 电缆故障定位装置:地下电缆的 “透视镜”城市地下电缆因隐蔽性强、环境复杂,故障定位一直是行业难题,凯铭诺电缆故障定位装置凭借 “双端协同” 技术,成为地下电缆的 “精准透视镜”。 装置以三大核心性能立足:接地保护选段准确度≥95%,可快速锁定故障区段;精确定位准确度≥90%,定位精度控制在≤0.5%*L+5m(L为线路长度),让地下故障点无所遁形。 安装方式上,装置提供两种终端选择:终端一安装于电缆间隔内,需停电操作;终端二安装于DTU柜内,可带电安装,灵活适配不同现场条件。目前,该装置已在城市地下管网、工业园区电缆线路中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电缆故障排查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 以创新为魂 赋能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四款故障定位产品的推出,是凯铭诺科技“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基础”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未来,凯铭诺将持续深耕智能电网、新能源、5G等前沿领域,通过传感技术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的电力在线监测生态,为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携手合作伙伴共创绿色低碳、智慧互联的能源新格局。 |